一、姓氏名字的本义
《论语·子路》曰:“必也正名乎?意思是说,人的名称必须合乎实际,《礼记·檀弓》上云:“幼名冠字”。意思是说,古人出生后就要循姓起名,长大成人还要加序冠字。名字,是关于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姓氏名称及其家族系统的实际纪录,古人通称“姓氏”。的确,中国自从有文字和历史记载出现之日起,就是由记名记事为始。因此,古代人名姓氏的真实情况如何,也成为鉴别信史或传说的可靠证据。
然而,姓氏的真情或实际含义,古今大不相同,必须分别对待,不可以今是而非古。我们今天所谓姓氏,实为姓与氏的合称,即姓与氏无别,或称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作为人名称呼,则循姓冠名,且为世传世袭,因此姓氏也为表明家族系统的称谓。这一情况约始于秦汉之时。但是,秦汉以前,姓氏之义并非如此简单,而且,姓氏之真情,夏商周三代不同于炎帝、黄帝之时,秦汉以后又有别于夏商周三代。
关于炎帝、黄帝之世姓氏真情,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名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之一。”这为我们理解炎帝、黄帝姓氏真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需要说明,古代所谓姓与氏,皆为家族家庭之义,无民族之义。
有关炎帝、黄帝姓氏问题。《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生炎帝。”同书又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竹书纪年·前编》云:“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君娶于有乔氏之女,曰女登,生神农氏。……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另外,《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南方火德之帝也。”同书又云:“黄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为史家所称道的《左传》哀公九年云:“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同书昭公十七年载:“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孔颖达疏引正义曰:“帝系世本皆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谯周《考古史》以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为史家公认为是信史的《国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司马迁所作《史记》被誉为是中国历史真实的“实录”,“史家之绝唱,”为二十五史之冠,也是二十五史当中唯一称的上是建立于“双重证据”之上的科学巨著。其中,关于黄帝历史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梳理文献可以说明,炎帝、黄帝生父皆为少典氏,少典娶有乔氏两个女儿为妃,正妃曰女登,姜姓,生炎帝,古人姓从母,故炎帝姜姓;次妃曰附宝,姬姓,生黄帝,故黄帝姬姓。炎帝、黄帝生母各异,故炎、黄异姓。另外,炎帝,姜姓,名神农氏;黄帝,姬姓,名轩辕氏,姓公孙。炎帝、黄帝同为少典之子,是同父异母同胞兄弟,其父系清楚,母系分明,姓氏准确,而且,炎、黄姓氏之情与郑樵所记也正相合,确实是一个清楚的历史问题,不应有何异议。
然而,魏晋以降,古今史家却于炎帝、黄帝历史多生歧义,概而言之,问题主要有二:炎帝称神农氏,顾名思义,炎帝也就是神农氏,故炎帝与神农氏同为一人,为其一。这一看法以司马贞为主要代表人物。其二,以为炎帝、黄帝既为少典之子,又当氏其父姓,如“少典为熊国名,生此二子,当同为有熊氏。氏既不合,姓又殊异,其非同父母可知。”以炎帝、黄帝同其父母各异其姓为由,否认炎、黄为同胞兄弟,甚至进一步提出所谓“炎黄二族之分野”的说法。这一看法也代表了当代史家的看法,而以王献唐及其《炎黄氏族文化考》为主要代表。上述说法皆属误解,原因就在于不明古代姓氏真情,因而产生误解。
考炎帝、黄帝之世,人名姓氏虽通称姓氏,但其所谓姓氏,实际上皆由姓、氏、名(号)、字四义而成,却通称“姓氏”,故使姓氏之义格外复杂,不可不明辨。以黄帝姓氏为证:黄帝,帝位名号;姬姓;氏姓有熊,为有熊氏;名轩辕氏;字公孙,也称姓公孙。可识上古人名姓氏实由姓、氏、名、字四义组成,只是因为年代悠渺久远,史籍于其姓、氏、名、字及帝位号者,或全录或只记其一二,不能兼得其详。因此关于炎帝、黄帝、神农氏人名姓氏,必须于其帝位名称,姓、氏、名、字之情一一考辨,才能明其真实。
二、神农、炎、黄关系考
姓氏者,明其姓当为先决问题。炎黄之时所谓姓,实指生姓而言,表明母系所生。《说文》曰“姓,人所生也。”其义甚明。《白虎通》云:“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也。……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义亦相同,且与郑樵所说“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的情况正相合。关于炎帝、黄帝、神农氏之姓,炎帝之母曰女登,炎帝姓从母,故炎帝姜姓。文献关于炎帝之姓,十分明确。黄帝之母曰附宝,姬姓,故黄帝姬姓。也很明确。神农氏之姓,无考,亦无姜姓之说,以姓相辨,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判然已明。而且,孔颖达正义也说明“炎帝与神农氏各为一人。”何况,真实的历史绝对不允许有任何节外生枝之说。
炎黄之世姓表明母系系统,明确血缘关系,因此姓皆为世传,而且,其后世皆通一姓。以炎帝为证,史称其“姜姓其后,”则说明炎帝无论其前世还是后世,也皆姜姓其后;黄帝之姓,姬姓,故黄帝前世及后世,皆姬姓其后。神农氏之姓已如前文,明其与女登姜姓皆无涉,又证神农氏与炎帝并非一人。
再考炎帝、黄帝、神农氏氏姓。氏姓,简称氏,但氏义与姓义完全不同,且为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氏,《说文》曰:“凡氏之属皆从氏。”这有些费解。《白虎通》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氏,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言氏为表明身份情况之义。这同郑樵所说“三代以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的情况正相合。然而,氏姓的情况却十分复杂。以氏为姓,如陈立注《白虎通》所说,大约有九种情况,曰:“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氏表明身份,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左传·隐公八年》云:“无骇卒,羽父请谥于族。公问族于仲众,仲众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孔颖达注疏云:“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姓,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出也。”说明氏姓尚有表明父系系统情况之义。《史记》注引郑马交异义也载:“氏者,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其为表明父系家族之义甚明。综其要义可以说明,氏为封姓,为封邑、封国或封职之义,表明氏姓者本人的职务、职业以及父系家族系统等情况,简言之,氏为表明其身份及父系家族系统的称谓。
关于炎黄之时氏姓之情,裴驷集解《史记》引张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之质也。”这里所谓名,号亦为氏姓之说,为封邑、封国之义,且与炎黄之时氏姓之义相合。
考炎帝、神农氏、黄帝氏姓,氏既然表明父系家族关系,理应先明其父系。炎帝、黄帝,皆为少典之子,炎黄为同胞兄弟。神农氏父系,无考,且与少典、炎帝、黄帝无涉。再证神农氏、炎帝各为一人。炎帝氏姓,无考;炎帝者,帝号之名,神农氏为炎帝自号之名,即文献所称“身号”、“代号”;无封邑、封国之义,亦非上古所谓象其德的说法,二者皆非氏姓。王献唐引孔颖达正义为证,称炎帝为伊耆氏,实属误解。神农氏,无帝号之称;为封姓称谓,显然是氏姓。又证神农氏非炎帝或炎帝神农氏。关于神农氏氏姓,《易·系辞》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头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义。”神农氏因发明农具教耕农作之功德而为氏姓,其义甚明,而且也与《白虎通》释氏姓所谓“贵功德,贱伎力”之义,以及张晏所谓“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为氏的说法皆若合符契。神农氏之氏姓与炎帝神农氏之“身号”、“代号”不同,神农氏为世袭名号也即朝号名称,而炎帝神农则为自号之名,无朝号之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这与《太平御览》所记略同,可为佐证。证神农氏实为世袭之名号,且又证炎帝与神农氏各为一人。黄帝氏姓,有熊,称有熊氏,为封邑和封国之姓。关于有熊地望所在,裴驷集解《史记》引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证有熊确为黄帝封国封姓之氏无疑。
氏虽称氏姓,却不同于生姓。生姓为别婚姻,表明母系同时也表明血缘关系,故生姓为世传且皆通一姓。氏姓则不然。氏姓虽表明身份以及父系家族,但氏为封姓,并非直接表明父系系统,因此,其为世传,却皆不通氏姓。这正与封国封邑的情况相似,封国不二君,封姓不二氏。所以,少典氏与炎帝、黄帝,虽为亲父亲子,但皆不通氏姓。这也是为什么炎帝、黄帝皆不为少典之名或不可能同为有熊氏的原因所在。再以黄帝为证,黄帝为有熊氏,其亲子二十五人,却无一氏姓有熊者。《国语·晋书》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酉、祁、滕、艹咸、任、苟、女袁、儇、僖、衣是也。”可为明证。裴驷集解《史记》云:“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酉、祁、已、滕、艹咸、任、苟、女袁、姑、儇、僖、衣是也。”又为证。上古氏姓不通,故少典与炎帝、黄帝父子不通氏,正合于其实。更何况,炎帝、黄帝父系清楚,母系分明,既然为一家,亦不当有分“二族”之说。
再辨炎帝、黄帝与神农氏之名。古代所谓名者,非今天所谓人名。名,《说文》曰:“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自名。”其义甚显。炎帝名神农氏,自号之名。目的在于明其争雄天下之志。《荀子·正名篇》曰:“名,所以期累实也。”即指此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这里所谓号者,自号之义,既明炎帝父系,又证炎帝自号之名。郦道元《水经注》云:“歧水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神农长于姜水,因以姜为姓。”郦道元明炎帝自号之名,又明炎帝母系及其地望所在。也证炎帝非神农氏,又证神农氏与少典、女登皆无涉。黄帝轩辕氏,《帝王世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亦属可信。神农氏之名。稽无可考,故也不论。又证神农氏并非炎帝神农氏。
关于炎帝、黄帝、神农氏字姓,唯黄帝字姓明确,炎帝与神农氏皆无考,故不论。
以炎帝、黄帝之时姓氏真情考炎帝、黄帝、神农氏姓氏之实,则炎帝、黄帝、神农氏身份,昭然已明:炎帝、黄帝同为少典之子,为同父异母同胞兄弟;炎黄异母,各从母姓,故异姓;炎帝、黄帝,封姓各异,因此又异氏。炎帝、黄帝生姓、氏姓各异,正合于实理。神农氏,为世传氏姓,故为朝号之名;无帝位号名称,且与少典氏,女登以及炎帝,皆无涉。证炎帝同神农氏确实各为一人。
炎帝、黄帝世系家族,虽然生姓、氏姓各异,但其为一家一族,至迟于汉代以前,仍然属一个清楚的历史问题。以黄帝氏姓为证,颛顼、帝喾、尧、舜、禹氏姓各异,但其同为姬姓之后,皆属黄帝世系,史有明文。《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黄帝世系,一脉相承,皆姬姓其后,蔚为清晰。炎帝世系也是如此,考炎帝后裔,氏姓主要有昌、申、许、齐、土、甫、甘、戏、州、露、纪、怡、向诸姓,皆“姜姓其后。”可见,无论是黄帝世系还是炎帝世系,皆为华夏、中国—族,绝无异族之分,正与今天汉族不但有百姓,却同为一族的情况相同。所以,《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列传》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颜师古注云:“谓神农、黄帝、尧、舜之后,”明证炎黄实为一家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