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门寻真
之前,我曾经写过此类文章,因为事关严重,不敢发表,但是看到广大易学同道大多数都被正在流行的奇门错误理论所蒙闭而不自知。今天决定公开一些金口诀,好给学奇门的同道学会分辨能力。有“得诀归来好看书”的感觉。
自从张志春老师的《神奇之门》一书出现后,奇门遁甲这个帝王之学终于真正显露在神州大地,自此无人不对此书向往以极,但是,成是此书败也是此书。成者,此书引导我们奇门后学一窥真奇门神殿,终于知道奇门遁甲到底为何东东。败则,书中案例虽然很多,但是很容易把易理知识不高的人搞到晕头转向。张老师不单至没有把真奇门的立盘易理解释清楚,相反,仅是引用古人的神话传说来充数;作为后辈,知晓当时张老师写书的困难还可以情有可愿,但是见到后来出书讲学的仍然再引用,那就。。。。。。
在书中案例中,那里有错误论法呢?今天告诉大家,第一错:张老师不完全懂得起卦真义。在其断捕贼例子中,把问事局和出事局一齐提出来讨论,看谁应局就以之为结论而采用那个局来看;当初看到这样的论法的时候,由于迷信“名师”,不敢说“不”,所以当然看不出其不妥之处,直至后来观看到其他易学老师的易理分析后,才如梦初醒。那就是问事局和出事局必须由求占意念来确定。离开占测意念这个先决条件而乱套“起卦局”,都是错误观点。可以说,整本书都是败在这种错误的论法中,今天,无论是出书讲课还是自学奇门的,大多数都是走这条弯路而不知。我直至近段时间,才在天机论坛奇门版中,从易友网名“新鲜”的帖子中才知道个中原委。正如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要求你写议论文体裁的,但你写出来的却是说明文体裁,请问,这是何意,没错,肯定就是“答非所问”。想不到,等了十几年才弄通这个道理,真的是学时艰难啊。
今天,就以论坛一个案例,来解释下这个金口诀的应用吧。在周易论坛奇门版中,网名为“太上老君门下”的帖子:都说《奇门遁甲》神奇,那位大师能断断,这起车祸的人什么时候好转? 求测意念就是《 2012年10月30日12:08,发生了一起车祸,轿车和卡车撞了。轿车中有二人受伤,送去医院。那位大师能断一断伤者的情况(什么时候去世了?什么时候出院了?)。我就是想考一考《奇门遁甲》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
看到这帖,明眼人都知道是来”踢馆”的(呵呵),小弟不才,对这种行为当然喜欢接招,踢就踢吧,没有什么大不了,反正我不是大师,败了不怕丢面子,胜了当然高兴了。当时为了担心发帖者做潜水运动员,所以没有把奇门局排出,等他犯糊涂时,肯定会来回复。(原帖http://bbs.64gua.com/read-htm-tid-1252338.html)那么,这个意念是用求测时间起奇门局还是用发生车祸的时间起奇门局呢?
因为我基本懂得起卦原则,所以知道这个局肯定是以问事局来断,根本就不用看出事之奇门局。
公历时间:2012-11-3 16:2:00 农历时间:农历壬辰年(龙)九月二十
节气:2012-10-23 9:52:00霜降上元
干支:壬辰 庚戌 戊辰 庚申 周易天地排盘
当日旬空:午未(年) 寅卯(月) 戌亥(日) 子丑(时)
此局为阴遁五局 直符:天英星 直使:景门
┌──────┬──────┬──────┐
│ 九天 │ 九地 │ 玄武 │
│禽 天芮 辛│ 天柱 丙│ 天心 乙│
│戊 死门 己│ 惊门 癸│ 开门 辛│
├──────┼──────┼──────┤
│ 直符 │ │ 白虎 │
│ 天英 癸│ │ 天蓬 壬│
│ 景门 庚│ 戊│ 休门 丙│
├──────┼──────┼──────┤
│ 腾蛇 │ 太阴 │ 六合 │
│ 天辅 己│ 天冲 庚│ 天任 丁│
│ 杜门 丁│ 伤门 壬│ 生门 乙│
└──────┴──────┴──────┘
时干庚落坎宫,逢天冲+伤门,格逢庚+壬(小格)凶格,正是车祸消息,坎宫空亡,10月30日就是甲子日填实坎宫而应事发凶局。事实已定,何必再看出事之局呢?故此在回帖中婉转说“他们去了如来佛处听课”。后来的回帖者不明奇门真法,当然就是答错了。
不懂起卦原则,奇门断法永远难以打破瓶颈,每次见到各大论坛的奇门同道的断论仍然在这个迷魂阵分不出方向,就会想起谭永伦那首金曲:(我堕入迷网,你却在网外看,始终不点破,这陷阱,这陷阱,偏偏我遇上。)从中也印证了一个经典俗语:外行人写给外行人看,肯定是好看的,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肯定是吃力不讨好。江湖一点诀,点破不值钱。
文中仅代表个人见解,如有不敬之语,请见凉。
神州太极
《后记:那么,为什么现在有的人还用出事之奇门局来预测呢?因为现代奇门学者仍然迷信“奇门大师”,而对于其易理不加以辩证;其实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个伪理论打回原形。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时间不可以倒流。
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世上又有多少奇门大师懂得此真法呢?这些奇门大师真厉害,居然可以穿越时空去到当时的时空来起卦,我不得不佩服。
当初张志春老师提出这个方法的时候,也只是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局限而显不足,但是后来者如不加以弄透此论就人云亦云,可以说徒不如师;因为张志春老师明明白白在其书中拿出来仅是探讨比较,而不是必然;可惜,世人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