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洪氏大宗祠是泉州现存最有价值的清代宗祠。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丰泽区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街与湖心街交界处),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宗祠朝东南向,为三进三间张一石埕(花岗岩石埕面积约165平方米)。一进祠门、二进正祠、三进住户,并配有两翼护厝。祠现为南建博物馆所借用。虽经历尽沧桑,但主体建筑仍保持完整,工艺精美,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
据介绍,洪氏四祖是饱学之士,颇有风水造诣,石狮宗祠和此处阴宅均由他亲自勘定。此坟墓为重修,经测,水口巽已,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水龙),后龙坤申方来龙,墓在山麓处,右水倒左坤申水过堂,内明堂巽口放水。
墓主为四祖公为了旺丁,由他自已点穴,他认为水口为雄雌鲤鱼交汇处,为保水口不遭后人改变,特在水口处下方埋了石头作记号。告诫后人:“水口不能改,改了绝人丁”。
由此我想到风水名著《缪希雍葬经翼》一句:"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万众水所总出处也"。所谓水口,就是在某一地区水流进或水流出的地方,一般指出水口。凡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一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宣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水流去处的两岸之山,称为水口砂。水口若无砂。则水势直奔而出。砂要周密交结,狭塞高拱、犬牙相错、群鹅相攒、高峰特立、异石挺拔。其形如印笛、禽兽、龟蛇、旗鼓。其势如猛将当关、卫士护驾、车马盈塞、剑戟森立。凡重叠不计其数、迂回至数十里,有罗星、华表、捍门、北表、关砂排列的,属于水口砂的贵格。
水口一般为村落的咽喉,被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风水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绩溪县冯村在上水口架安仁桥,并在侨上方围墙设"天门";在下水口筑理仁桥关锁水流,并建台榭于桥下方,象应"地户"。再衬以四周狮、象、龟、蛇几座山,天门开,地户闭。借助风水,表达了吉凶观。水口往往有很多树木及文昌阁、奎星楼、庙宇等建筑,这些布局也是基于风水"障空补缺"理论之上的。
为了让我们亲眼看看此阴宅的水口的关锁情形,大会组织者还特意安排大家到实地考察。眼见为实,虽经岁月流失,但仍然还可看到曲水有情朝这封闭水口涓涓流出。
洪承畴出生地:现改为洪氏家庙:明万历年间洪承畴童年居此,经测,艮山坤向兼丑未42度,癸丑木龙,即坐东北朝西南,按原址复建,水口为巽巳,乾亥来水,东西两侧雌雄两座凤山,双凤对舞,天井放水出丙,自八世以后孙子连连登科赴任。
洪氏大宗祠: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大家下车后走近山门,只见匾额上书正楷的“翁山”二个大字,看着让人赏心悦目。山门两边分别镌刻着洪学智和杨成武的“振兴英都”、“大展宏图”的题字。
洪氏后代把祖祠往公园化建设,由三座品字形的家庙构成,广场上有两眼池塘,品字形的上方,是英都人共同的开基一世祖祠,也就是原来的翁山祠堂。下面的是两座洪氏家庙,分为东轩和西轩。在英都镇里住东边的族群是西轩的,东轩的氏族反倒住在西边,据说这样正好各自面对自己的宗祠。
如此壮观的宗祠群自然是其祖先拥有至尊地位的标志。
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祠门木构,中间大门作儿何棂窗,隔扇对称,两扇雕梅化,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龟鹤配翠竹。竹叶精心设计并雕刻联句:“洪皓我祖,节著冷山;忠贞贯日,感动天颜”:“缵承绞绫,荐仟赤泉;甘棠遗爱,聚族瓜绵”。
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禄寿”三字。正祠面积169平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
据史料记载,洪皓字光弼,谥忠宣。江西乐平人,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省东北),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病卒,时年68岁。洪氏大宗祠迄今已130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禄寿”三字。正祠面积169半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
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对联是:“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踰苏武,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
以上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
洪皓三个儿,1142—1145年间先后中进士,至极品。长子洪适官至“端明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子洪遵官至“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季子洪迈任“龙图阁学士。礼部员外郎”。
洪皓一门,名扬天下,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誉。可与历史上的“三曹”、“三苏”、“三魏’’相比美。洪氏后裔以“三瑞传芳”激励自己。
“三洪”中,洪迈成就最高,中年后撰写的《容斋随笔》达到“极鬼神事物之变”的境界。其书毛主席生前爱不释手。
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因其父和秦侩不睦受累,曾出为添差福州教授。绍兴三十二年假翰林学士,起居舍人,使金议和,被囚三日而水浆不进。使还,竟以“奉使辱命”被劾罢官。隆兴元年(1163年)起知泉州。
洪迈次子洪植(十九郎)后又宰泉武荣(今南安市,后来挈族居于泉。历经8O0多年,洪氏后裔遍布海内外,遂成泉州望族。
为了敬宗睦族,清同治间,泉郡洪氏族人开始在府城择址建祠,以纪念先贤。
1860年举人洪曜离出任总办董事,发动泉郡及台湾宗人集资筹建。宗祠于1862年动工:,1868年告竣,洪曜离派其兄能畴带谱牒赴台,请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按察使衔的洪毓琛(山东直隶人)撰写祠序,洪欣然命笔并捐银三百圆。祠序连同洪氏宗人捐款芳名均勒于石,嵌在祠之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