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二生肖 > 申猴 >

生肖动物百科:猴

2021-04-07 06:45:27   灵睿居士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古籍《白虎通》云:猴,候也。说猴子看见人设置食饵机关,就登高四望,善于观察等候,由此得名。古人还认为,猴是象形字,《说文》的“猴”字就像一只母猴。

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嘻戏的“墨猴”、捕鼠胜猫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皆归于猿属。其名称有猴、狙(jū居)、狖(yòu右)、猱(náo挠)、猿、狨(róng茸)、獑(chán蝉)、猦(fēng风)、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有的字现代词典、现代电脑已经没有储存。

流行2200多年的干支纪年法中,猴与“申”相配。有研究者认为,“申”字造字之初,象两只母猴相对之形。照此说法,申、猴二字从造字之始就有关系,对不对呢?只有造字的苍颉老先生知道了。

郭沫若先生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kù酷)为动物神祗(qí奇)猴,可以推断猴曾被当作原始图腾。他还进一步认为,猴最初还会是殷人的图腾。殷人认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倒是暗合进化论的观点。

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

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背着小猴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古书上说,养马的人在马厩(jiù旧)中养一只猴,能防止马群得病。旧时中国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带一只猴子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取“避马瘟”之谐音,让孙悟空掌管天马,应该说是“专业对口”。至于老孙嫌科级待遇太低,另当别论,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确是事实。

台湾省高山族卑南人有“猴祭”,那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的传统祭仪,通常在十一月间早稻收成后举行。祭礼上要牺牲一只猴子,旨在培养少年的尚武精神。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的布依族有“猴节”,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带着节前准备的“香藤粑”,涌上山顶唱歌狂欢,孩子们像山猴一样满山乱蹿,山野沸腾起来。妇女们还要晒种、选种,男人们检修农具,猴节一过就要下地忙农活了,所以猴节又称“动土的日子”。

猴的艺术形象

河南淮阳县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行盛大的传统庙会,祭祀人祖伏羲、女娲。庙会上出售的民间玩具中,最吸引人的是人祖猴。此猴半人半猴,全身长毛,男女生殖器清晰可辨,整体造型古拙神秘。据说,伏羲、女娲当初用泥捏出的人类就是这个样子。这倒是符合人类进化的过程。

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有一种毛猴。此猴是以带绒毛的中药材“辛夷”作猴身,“蝉蜕”作头和四肢而成。传说,清代一家中药店的两个小伙计,常受账房先生欺压,便用这两种中药材粘出人不人猴不猴的玩艺来讽刺这个账房先生。传到社会上便成了一种小工艺品,叫做“半寸猢狲”。毛猴的造型千姿百态,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猴的拟人化和人的拟猴化体现了老北京人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北京民间工艺品中还有一绝――鬃人。多用于表现戏曲题材,融脸谱、泥塑、绘画于一炉。鬃人底部粘有一圈鬃毛,置于铜盘之中用木槌敲击,鬃人便可转动和耍刀弄枪,两三个鬃人放在一起,便是精彩的“盘中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经常是“盘中戏”的主角,身边加上一群小猴,铜盘当当,猴们转转,这就是花果山上群猴嘻戏的场面。若与白骨精对峙,便是降妖捉怪的好戏。

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旧时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乡间耍猴艺人便进城巡回演出。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寻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橛子,便筛锣开演了。

锣声开场之后,猴子登场,先表演翻跟头、拿大顶等几套动作。随后,按锣声的变化和艺人的不同唱词,猴子自己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妆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付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吡牙咧嘴,活脱脱一个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耍猴人唱罢词曲,牵过羊或狗来,套上一辆小车。猴子就跳上小车,手挥小鞭,赶着小车跑起圈来。猴子还不时跳到羊或狗背上,拿个倒立,翻个跟头,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纷纷掷钱,以作酬金。

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猴戏剧目中永远的主角。他敢于反抗天庭、蔑视权贵的气概,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观众赞叹不已。以他为主角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曾荣获国际大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好评。最近,央视又有意重拍,借助当今发达数码技术和特技水平,完全可能拍出更炫更精彩的《西游记》。

猴的武术套路

孙悟空在戏曲、动画、电视荧屏上的武打招数,来自于中国武术中的猴拳和猴棍。在猴拳套路中,武士模仿猴子,满场奔蹿,有时四肢着地,有时抓耳挠腮,活灵活现一付猴样。练猴棍者打斗之中杂以戏谑,有时把棍一立,竟如猴攀树一样迅速爬上去,在棍端做个猴子望天的动作。

猴拳、猴棍在武术中并非花架子,实战中颇有功效。动作敏捷,身形收小,正好避实就虚,常使敌手攻击落空,展闪腾挪之间,却可东抓一把,西挠一下,打到关键部位,也能致敌于死命。特别是猴棍,打好了神出鬼没。让人联想起孙悟空的大展“猴”威。

猴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湖南长沙出土的汉帛画中有“木(沐)侯(猴)灌”的名目和图形,可视为猴拳的滥觞。三国时华陀创造的“五禽戏”,也有模仿猿猴的动作,对猴拳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为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拳种。猴棍至少也应该成型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吧。

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猴的典故熟语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

如“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韩生劝楚霸王在关中建都,能成就大业。但是项羽说:“人都说富贵不还乡,等于穿着锦绣衣服夜行。”于是决定在彭城建都。韩生长叹:“人说楚人是猕猴戴帽子,果然如此。”

“朝三暮四”,见《庄子?齐物论》: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发芋头,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都忿怒了。养猴子的人马上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就都高兴了。

“心猿意马”,本来是佛教用语。以猿腾马跃形容人心不定,无常而多变。

“尖嘴猴腮”,形容人的丑相。《儒林外史》第3回里,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不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的,也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借惩罚一个人震慑其他人。“树倒猢孙散”,见宋代庞元英《说薮?曹咏妻》: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了官。这时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奉旨修《唐书》,他对妻子刁氏说:“我之修书,好比‘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葛洪的《抱朴子》里说: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化为猿猴和仙鹤,小人化为虫子和沙子。

“教猱升木”,教人学坏的意思。《诗经?小雅?角弓》有句:“毋教猱升木。”意思是别教猴子爬树,猴子上了树你就管不了它了。

成语典故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歇后语就更多了,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孙悟空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不一而足。

猴年来了,让我们套用毛泽东的诗句迎接猴年的到来吧:“今日欢呼孙大圣,快乐猴年今又来。”

大师测算:

有事求卦,预知前程祸福:

卜筮之道,源自易理,配合天地人三道之气,推演人事物生死旺衰;古人曰:“至诚之道可以先知”。

算命精选

缘分配对

灵签抽签

相关阅读: